在朋友圈消失的,都在博客里复活。
嘿,你来了:博客开张前的漫长准备
今天,这块属于我的网络自留地终于开张了。
关于建立博客的想法,像一颗种子一样,在我心里埋了至少两年。这两年时间里,我经历了毕业、工作、迷茫,还有无数个想记录却最终让灵感从指缝间溜走的瞬间。
为什么迟迟没有动笔?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,我被“太忙”这两个字困住了。工作日被通勤和加班填满,周末则被一种奇怪的疲惫感笼罩——那种明明有时间,却提不起精神的无力感。
但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是这样一个念头:人生嘛,总得记录一下自己的来时路。不是为了给谁看,而是为未来的自己留下一些真实的痕迹。
为什么是博客,而不是朋友圈?
你可能会问,为什么选择在2025年开一个“过时”的博客,而不是继续发朋友圈?
我的答案很简单:朋友圈的人群太杂了。
在朋友圈,每发一条内容都要思前想后:领导看了会怎么想?亲戚会不会过度解读?这条会不会显得我太消极?于是,朋友圈渐渐变成了一个精心修饰的展柜,而不是真实生活的记录。
而博客,是我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。这里不需要迎合任何人的期待,只需要对自己诚实。就像那些成功的博客作者一样,我可以在这里记录真实的学习、生活和思考。
关于我:一个不完美的普通人
教育路上的“逃兵”
我是大专学历,校园里那个总爱泡图书馆的“书呆子”。老师和同学都曾劝我专升本,但我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。
原因很复杂,不全是经济问题,也不全是职业规划,更多的是在那个节点,我选择了听从内心的不确定感。在一个人人都在拼命往更高处爬的时代,我按下了一次暂停键。这没什么可骄傲的,但也没什么可羞耻的。
无用的技术爱好者
我喜欢折腾技术,尽管这些技能在旁人看来“没什么用”。我不会因为这些技能直接升职加薪,但它们让我感受到一种掌控感——在这个越来越不可控的世界里,至少我还能理解并创造一些小东西。
国际时政的“吃瓜群众”
我还特别喜欢“吃瓜”,尤其是国际时政类的大瓜。看着世界舞台上的风云变幻,有一种奇妙的抽离感——个人的那点烦恼,放在全球视野下,突然就变得不那么沉重了。
梦想是自由的旅行
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够有资格去旅行,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。像作家大冰那样潇洒地活着,带着故事去不同的地方,结识不同的人。
当然,我知道这种生活远没有社交媒体上展示的那么光鲜。但正是这种对远方的向往,支撑着我度过许多平凡的日常。
博客计划:记录什么,为何记录
内容方向
这里会有我的技术学习笔记,有对时事的浅薄看法,有生活琐事的记录,也可能会有突然的感悟。我不打算把自己限定在某个特定领域,因为我相信,一个真实的人本来就是多维的。
就像那些成功的博客一样,我会专注于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,同时保持内容的多样性和个人特色。
更新频率
不设硬性指标,有感就发,无感就停。我宁愿这里只有十篇真心实意的文章,也不想要一百篇敷衍了事的凑数货。质量永远比数量更重要。
我的承诺
对你,也对自己:尽可能真实,绝对坦诚。不装高深,不刻意煽情,不为了流量讨好任何人。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噪音,不差我这一点。但这一点,必须是我自己的声音。
写在最后:欢迎来到我的世界
博客不像社交媒体,没有即时的反馈和点赞。你可能看了文章一言不发地离开,也可能在某篇下面留下长长的评论。无论哪种,都很好。
感谢你来到这里,见证我这个不平凡的普通人的平凡生活。希望我们都能在记录和分享中找到某种救赎,就像一位博主所说:“博客是一面镜子,在记录的同时,时时反思自己,让我更好地去学习并掌握知识。”
十年后再回头看,希望我们都能对自己说一句:恭喜,你还是你。
—
欢迎在评论区打招呼,说说你为什么读到这里,或者,你也有一个迟迟未开始的博客计划吗?
评论